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13 水月圖說

【大殿】

  大凡漢傳佛寺的主建物裡,一定有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但,農禪寺水月道場的大殿,卻一點也不璀璨奪目,反倒透著股莊嚴古樸、淡雅凝練的木香,突顯了它剛柔並濟的不凡氣度。

   目前,大殿外部工程已近完工,剩內部牆面和地板仍需加強。從外頭看去,除了西面留有「心經牆」外,其他三面,二米九高度以上都已貼上木皮;靠近屋頂處留有一列「排煙窗」,一樓高度則都是採光明亮的玻璃門窗。施工品質的掌握和建材的選用,都考慮到永久性,期望減少未來維修上的困擾。

  呼應師父對這百年景觀道場的期許,大殿的造型簡單、堅實而大器,沒有太多宗教上的象徵,但卻呈現了殊勝的宗教品質,和禪修道場的寧靜氛圍。當參訪者走進大殿時,就能感受到法喜、自在和愉悅。

  大殿的外圍,分布有二十二根大圓柱。 大圓柱屬鋼骨結構,外頭包覆著多瑙河萊姆石,展現出頂天立地,屹立不拔的氣勢。為了遵守合法改建的相關法令規定,大殿的高度未超過十二米,面積也只有過去臨時大殿的三分之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農禪寺水月道場沒有仙也沒有龍,倒有著漢傳禪佛教的弘傳大願,和積極化眾的悲心。大殿宏偉與否,都不能阻擋它在弘法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金剛經牆】 

  進入水月道場,最能撼動人心的,是L型建築上那片壯觀的金剛經牆。

  沒有瑰麗的彩飾,也沒有 輝煌的妝點;粗糙灰白的牆面,刻鏤出中國字特有的文化質感,和佛經上醒世的意涵。什麼都不必說,就讓人有想要從頭讀到尾的衝動!

  金剛經牆,是採用類清水混凝土的GRC材質,模仿直條木紋,水刀鏤空切割而成。由於技術困難,水刀耗損嚴重,預算持續增加,工程曾數度停擺,延宕不少時日。蒙佛菩薩保佑,克服重重阻礙後,終於趕在落成前,以最完美的面目見世。

   金剛經版本、字體的選用,透過再三的開會討論,經四校後決定。全經五千多字,共用了一百零六片板材。數學精算後,再毫釐無差的掛上二樓的外牆。經裡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則跳出經文單獨呈現,更具啟發警醒的作用。

  垂掛經文的L型建築,是由三十根清水模大圓柱撐起。前半段是半戶外迴廊,連接寺裡不同的空間。大圓柱的鑄造,無論灌漿速度、建材比例都耗時耗力逐次完成。礙於天候變化,灌漿過程中還要不斷敲打,好讓潛藏的空氣散溢出來,真可謂煞費苦心。

  當清風拂過金剛經文,吹送著佛陀的加持,越過千山萬水直到世界的盡頭,祈願眾生都能在經文的流盪裡,找回本來面目。

 

【入慈悲門】


  農禪寺簡樸的建物裡,最 能代表師父悲願的,非「入慈悲門」莫屬。這小小的綠琉璃山門,應是鐵皮老屋裡,唯一最氣派高貴的建築。改建後,它依然矗立在回憶的空間裡,而後方照壁上師父的墨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化作五千多字的金剛經全文,飛上L型建築的外牆上,成了法師寮房外的護法金剛。

  環繞老山門的,是以大圓柱撐起的L型迴廊。「入慈悲門」左側是法堂、法師辦公室、知客處和甘露門。平日空曠的迴廊,在法會期間,還可做不同的利用,堪稱多功能使用空間。如今,工程已進入尾聲,待牆面鋪整和草地綠化後,自有一番新面貌。

  未來參訪導覽的起點,將從「入慈悲門」開始。除了緬懷先賢,也提醒佛子們:入了慈悲門就要起大悲心,一切作為應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

   照片裡,「入慈悲門」兩旁新栽的五葉松,正努力適應關渡平原上的驕陽和強風。梁皇法會過後,法師帶領義工們在園區外曬便當盒。五千多個不銹鋼盒,疊成一座壯觀的奇景,在陽光下閃爍生輝。待日光消毒後,始可收進倉儲,靜候下一場盛會的來臨。

  幾度物換星移,老山門依舊。站在迴廊下緬懷良師,遠眺大屯山上浮雲變化,透過景觀和建物的說法,只要能興起慈悲心,就能長養菩提慧命!


【水月池】

 工地的雨,不經意間,就將大殿前那 乾涸的池子,注入盈盈的秋水。風來、雲來、夕陽來、月光也來,水面就逐次變換著不同的風采。如果遮去眼底槎枒的木樁和鷹架,換上幾株垂柳,您會驚訝,那不就是夢裡的山水江南?

  長80公尺,寬40公尺,淺淺的大水池,全屬清水混凝土結構。裏頭還有三個小型造型池,即將種上荷花。水池的四周設有幾層臺階,注滿了水,就能營造出恆河岸邊空靈的景象。而未來池水的來源,將以雨水回收再利用為主,正符合環保的訴求。

   水池的西側是連廊,當參訪者從大度路進入停車場,再順著連廊漫步進入道場,隨著水池邊景物的變化,心境就能慢慢沉澱。看似浪漫的池面倒影和美麗景致,其實有它嚴肅的提醒:世事虛幻無常,有如空花水月,何需執著?景觀道場的精神和目的不言而喻。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當我們沿著池邊,或朝山禮拜,或慢步經行,期待心境也能浮雲散盡碧空如洗;在池水的映照中,佛心本性都能自在顯現。

【連廊】


閒坐池畔,極目四望,在灰白的清水模建築裡,尋找一個清純的焦點,「連廊」,那素雅的身影就翩然映入眼簾。

「連廊」又稱「長廊」, 長約160公尺,和水池西側相依附,直通大殿。是進入道場的通道,也是停車場和主建物間最自然的空間區隔。廊上每隔一段距離便設有一門,兩側的門都不相對稱,兼具透光與隱蔽的作用,又不致給人緊閉的壓迫感。未來,連廊的內側,還可垂掛文宣畫作,當作展覽區。設計與施工,都講求美觀與實用。
  

 沒有太多的色彩和裝飾,只有特殊工法下,層次分明細緻的「灰」,在天光下游離變化。遠看氣勢磅礡,近看卻潛沉靜定,令人無形間卸下心防與壓力。除了遠山、白雲和綠樹,「人」和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就是這空間裡最雅致的風景。偶而,皎潔的明月,在殿宇和廊柱間徘徊,灑下一地清輝。椰影搖曳,月光迷離,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白雲無視連廊的存在,它瀟灑的跨過障礙,悠然的在水池遼闊的波心投下倒影,秋風一吹就盪漾了一池的美景。池邊的人,就在倒影裡,領略了清水混凝土建築,古樸、耐看的無窮魅力。


◎文:許常玄
◎圖:張振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