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1/8/16~20【梁皇寶懺】常法法師說法開示

2021/8/16】(一)慈悲道場懺法

今年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的開示說法由常法法師來擔任。

第一天開示,法師介紹《梁皇寶懺》的經題——「慈悲道場懺法」,因為這是整部懺法的總綱,循此能更清楚共修的目的與內涵。

名稱的由來,是由於編輯這部懺法的寶誌禪師在夢中感應到彌勒菩薩,於是採「彌勒」的梵文原意「慈悲」,而立名為「慈悲道場懺法」,而彌勒菩薩也是這部懺法的主要歸命懺主。

整部懺法有很多佛菩薩名號,但每一段的前、後安排是相同的,第一尊始於「彌勒尊佛」,代表慈;最後一尊「觀音菩薩」,代表悲,這樣的儀軌鋪陳,讓我們了解這部懺法所要傳達的真正精神意涵是「慈悲」。

懺法中禮拜的諸佛,有「通佛」及「別佛」。「通佛」在每卷卷首各禮拜一次,包括過去七佛、彌勒佛;「別佛」則是三十五佛及五十三佛、賢劫千佛、十方十佛、百七十佛,安排在各卷之中。禮拜諸佛的目的在於滅除無始劫所造的種種罪業,並經由禮拜,得與諸佛結下殊勝法緣。

「道場」分為有形及無形。凡是能讓我們修行的場所都是有形的道場,但更重要的是心念所形成無遠弗屆的道場,若能時時、處處以利益眾生為念,所在之處就是慈悲道場,也就是禮拜《梁皇寶懺》最重要的學習目標。

最後,常法法師勉勵大家,在接下來的拜懺共修時,能夠精進專注,慈悲心必能日漸增長,從而利益有緣眾生。

 

2021/8/17】(二)懺悔

第二天開示的主題為:懺悔。

為什麼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不順遂的現象?如,生病、考試失常、遇到小人等等,這些障礙如何依佛法的觀念來消除化解呢?

常法法師提到,必須「透過業力果報的觀察,升起慚愧、懺悔心。」所謂業,又分「引業」和「滿業」。《八識規矩頌》說:「引滿能招業力牽。」意思是六道輪迴中,投胎到哪一道是「引業」的作用;投生到那一道之後,長相美醜、家庭貴賤,所受用的一切好壞,則由「滿業」來決定。即使過去「引業」相似,投生在同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彼此的「滿業」不同,遭遇的也會有所不同。

此外,業果不失。個人過去造的惡,不會因為今世做了善事就能相互抵銷,或平白無故消失,同時,惡業力會增長。因此,法師提醒,懺悔是轉變業力的助緣,可以幫助我們重罪轉輕受或延緩受報。

懺,是發露不覆藏,承認錯誤,並且把它說出來;悔,是心生愧疚,發願不再犯同樣錯誤。拜懺時,循著祖師大德在懺文中所羅列出的種種罪相,我們不需要再一一回憶尋覓過錯,只要專注虔敬地禮拜,就能達到懺悔的目的。

經由對懺悔的了解,最後,常法法師提醒大家,不要只是來參加一場音聲佛事而已,更重要的是經由拜懺,過去執著的人事物能夠增加距離、減少黏著,且慢慢地能夠放下,這才是拜懺需要用功的地方。

 

2021/8/18】(三)消業滅罪

第三天的開示主題為:消業滅罪。

延續昨天「懺悔」主題,今天常法法師繼續從唯識的角度來說明如何透過拜懺來達到消業滅罪的目的。

方法有二,一是「慚愧、懺悔」,不提供惡種子現行因緣。每個人過去所造的種種善、惡業,會如種子一般存在個人的八識田中,而這些種子會在因緣成熟時現形,若惡業種子現形就會障礙我們修行,如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的故事。而懺悔是最好的方法,不僅可以讓尚未現形的種子,因因緣減少而沒有機會現形,也能重報輕受或延緩受報。

法師接著以二部經典來作說明。《那先比丘經》中提到,有人問那先比丘:「為何人作善得福大,作惡得殃小?」那先比丘回答他說:「人家作惡日自悔過,是故其過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歡喜,是故得福大。」由此可見,時時懺悔的力量之大,可以讓惡念變小。

《鹽喻經》則提到,鹽(惡業)在少量的水中,會使水苦澀難以入口,若能精勤修行,如同加入大量的水,水也就不鹹了。

方法二是「離相、觀空」。首先從建立正知見開始,透過不斷地聽聞佛法,知道世間現象是虛妄不實的,就不會被困,著相起煩惱。此外,回向功德給眾生及為眾生禮佛也是練習離相、觀空的好方法。

法師進一步說明禮佛的內涵。禮佛可以讓我們合覺背塵,回歸到像佛一樣的真如覺性;禮佛也在學佛的慈悲包容,讓我們漸漸離開人我分別,當我們智慧開啟時,就能破除自我中心的執著,開悟見空性。

今天法師為大家說明消業滅罪的二個方法,藉由「慚愧、懺悔」與「離相、觀空」不讓內在惡種子起現行,這是自我內在的修行,明天將接著說明如何與外在對象「解怨釋結」,而能達到消業滅罪的目的。

 

2021/8/19】(四)解怨釋結

第四天的開示主題為:解怨釋結。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生起怨懟?在彼此之間產生心結?常法法師指出,梁皇寶懺懺文中提到:「以三毒根,自相觸惱,小不適意,便生瞋怒。」貪瞋癡三毒是凡夫眾生煩惱的根本原因,只要一不順己意,瞋怒的火就由然而生。「一切怨懟,皆從親起」尤其是對相親近的眷屬、朋友,因互動多,相處時間長,磨擦因此頻繁,怨懟也日積月累。

而這些怨懟的積累,其實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對內,由於內心無法安定,即使想要用功讀經、禪坐,也不容易進入狀況;對外,貴人不現,資源匱乏。受到過去惡因緣的影響,當有急需時,就不容易得到他人幫助。甚至,對佛教徒來說,也不容易接引人,與人分享佛法。而更重要的是,怨懟,它是我們在惡道輪迴的因,想要脫離輪迴,唯有與人解怨釋結。

曾經有人問聖嚴師父說:「一個心地好,但跟人相處不好的人,算是好人嗎?」「師父回答他說:「就他個人來說,他是好人;而對社會來說,他只是半個好人。特別是佛教徒,如果與人處不好,就不能發揮淨化社會的功能。」因此,人際關係良好對一位佛教徒來說是很重要的。

那麼,要如何與人解怨釋結?法師提供了五個方法。

一、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當惡業種子隨緣現形,最好的方法就是「四它」,面對、接受它,然後好好處理它,最後放下它,不要再造新的惡種子。

二、結恩不結怨:與人互動時,要能善解對方的身語業背後沒有表達出來的好意,如此,我們便不容易受到外相影響而與對方結怨。

三、常慚愧、多懺悔,常說對不起:簡單的一句對不起,夾帶著自省,常能化解許多人際衝突。

四、得饒人處且饒人:當他人來跟我們說對不起時,不要得理不饒人。如同經典老歌「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e Oak Tree」所說,「我原諒你」的美好心意,能讓彼此的生命更平靜、美好。

五、為六道眾生禮佛懺悔、迴向:不是每個眾生都有進壇場禮佛的因緣,因此,若我們能虔敬地替他們禮佛懺悔、迴向,他們也都能感應到,無形中也能化解彼此之間的怨結。

經典上說:「人見歡喜,見人歡喜故」若我們在生活中,能練習對人起歡喜心,就能減少與人結怨,做到與人和樂無諍。剩下最後一天法會因緣,法師提醒大家要繼續專心、懇切地拜懺,以達到解冤釋結的目的。

2021/8/20】(五)慈悲

慈悲心是禮拜這部《慈悲道場懺法》最重要的學習方向。最後一天開示,常法法師以「慈悲」作為主題。

藉由拜懺升起慚愧懺悔心、與眾生解怨釋結,這只是修行過程的「自利」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能發起菩提心、大慈悲心來「利人」,這才能真正對社會有幫助。

因此,法師與大家分享《菩提道次第廣論》發菩提心的七個步驟。又名七因果,因為若想要達到後面的果,就要從前面每一個步驟的因來用功。

第一部分是「慈心」,包括(1)知母、(2)念恩、(3)報恩、(4)慈心。

首先,成就慈心,要先知道母親為家庭奉獻的辛勞,明白母親的恩澤之後,才能觀一切眾生如母護我。我們可以觀察生活起居中所受用的一切得知,由於眾生的護持,我們的生活才能成就,就如同母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一樣,因此,反過來我們應該念眾生恩,進而以行動關懷、照顧眾生。

法師舉聖嚴師父與沈家禎居士的故事來作說明,由於師父知恩、念恩,自然引生出他要以佛法利益眾生來擴大回報沈居士的恩。可見,知恩、念恩是報恩的動力來源,法師以自己過去做社工的經驗分享,也唯有如此,報恩之心才不容易枯竭。

接著,為了報眾生恩,我們觀察到一切眾生無不有離苦得樂的需求,因此,「予樂」給予眾生所需,是「慈心」的展現,是我們應該做的。

第二部分是「悲心」,包括(5)悲心、(6)救度心。

「慈悲所緣,緣苦眾生」眾生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輪迴之苦,法師分享過去的救災經驗,當看到眾生的受苦情狀,「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悲心」自然也就生起來了。

但是一般人的悲心並不容易生起,如同懺文所說「唯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唯知我求安樂,不知他亦求安樂」因為自私心常常讓我們看錯重點,總是看到他人不如法、不順眼的地方。唯有時常反向看到眾生苦,同理眾生苦,「悲心」才能增長,進而能在內心生起一種救度眾生的責任感。

第三部分是(7)菩提心。

救度眾生時常需要契理契機,當發現自己智慧、善巧能力不足,會有想要成長的願心。願慈悲心增長、願智慧力開啟丶願善巧方便成就,而願成佛的菩提心也會自然生起。

了解發菩提心的七個步驟之後,我們在拜懺時又應該如何來學習慈悲?法師提示我們可以從《梁皇寶懺》中,代六道眾生禮佛回向及囑累品的懺文中學到慈悲精神。讓我們能一點一點練習破除對境的執著,放下自我中心,並用慈悲行動護念眾生,而這也是法鼓山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體現。

最後,法師期勉大家,把慈悲道場的精神繼續延續下去,將在有形道場修行的功德,擴大回向給無遠弗屆的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因我們的修行而得到利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