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1/3/21【禪坐共修】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開示

疫情肆虐,生活驟變,媒體出現許多教導大眾如何獨處、安心之道,如冥想……等。果毅法師藉此導入禪修的具體方法,開啟一系列如何修行的〈禪坐共修〉開示。

如何獨處、安心之道,其實就是在學習心的獨立。一般的芳香療法、冥想音樂、自然音效……等,都有助於放鬆身心,也具備某種程度的療效。但是,這些都只是禪修的前方便;真正在精進用功、進入比較深的禪修時,這些反而卻會造成干擾。

佛法的修行,要離「心」、「意」、「識」。佛陀教導我們,對於外境的認知與解讀,源自於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我們於其中認知分別,進而產生價值判斷。喜歡的,總是貪愛、想要更多;不喜歡的,則是想盡辦法擺脫、遠離。這些樂受、苦受、捨受的跌宕起伏,都是影響身心安定的原因,如果缺乏正確的知見,便會陷入苦的循環中。

佛陀的許多開示,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守護六根,如《雜阿含》1171經中,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貪愛。比如,狗在村落亂竄、鳥在天空翱翔、蛇常鑽入洞穴、狐狸出沒墳墓、鱷魚潛伏水中、猴子嬉遊山林。若有人養了這六種動物,該如何讓牠們無法恣意妄為?「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果毅法師提醒大眾,佛陀以「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教導我們修行要用方法,將不斷向外覓求的六根收攝回來。繩子就是觀照,練習清楚知道面對外境的種種覺受,但不加追逐、執取。

經文中說:「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這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的基本修行方法。

「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果毅法師指出,這段經文則是進一步說明貪求的、想要的、喜歡的許多感受,無非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續的過程;如果能夠斷開、放下前一念,下一念就可以是不受慾望束縛、輕鬆、自在的。而這,就是讓自己快樂的修行方法。

對於「四念處」的修學方法,佛陀在許多經典都有介紹,其中在著名的《中阿含‧念處經》不但有詳細的介紹,在最後一段更清楚點出修學「四念處」的效果,甚至「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只要老實修行,早上開始用方法,傍晚就會有進步;傍晚用方法,隔天早上就能感受到修行的利益。

果毅法師說,佛陀這段開示給大家莫大的鼓勵和信心。修行不假外求,以四念處的方法修行,無論一日、三日、一年、三年,只要把觀照身心的方法用上,對於身心的安定和提升,必定有所體驗與進步,也將更懂得如何與自己獨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