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19/11/3【禪坐共修】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開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放下」,但是,到底能不能放下?又該放下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如何?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外境所控制、影響而不自知。果毅法師在〈禪坐共修〉開示,提醒大眾,每一個境界,都是練習將自我中心放下的好機會。

放下自我中心,提起該有的責任義務,甚至利益眾生的願。聖嚴師父曾在〈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一文中指出,作為一個佛教徒、三寶弟子,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就是在探究我們來到世界的原因:第一是受報,第二是還願。清楚因緣、因果的觀念,對於受報有正確的知見,就會珍惜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努力培福,面對逆境處之泰然,順境當前也不會志得意滿。學佛之後,要對自己發願,願自己智慧增長、煩惱減少;更要發願隨緣奉獻、利益眾生。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瀟灑。」〈永嘉證道歌〉第23偈指出:在山中修行,是何等地自在悠閒。然而,永嘉大師卻在左溪玄朗禪師邀約一同前往山中修行的信件中回覆:「先須識道後乃居山,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如果,對於修行的體驗還不夠,正知見還未確立,就嚮往到山中修行,很容易將山中的悠閒清淨,錯認為是自己沒有煩惱,事實上,這只是暫時沒有外境的干擾而已,如果沒有修行的力量,無聊、不耐煩的感覺很快就會出現,內心的煩惱就會如潮水般湧現。相反地,若是對於佛法的知見已經確立,在修行上也有所體證時,再入山中用功,此時,山中風景如何,自然已無關緊要。

果毅法師提醒,當我們想要精進用功的時候,如果受到外境干擾,很容易怪罪到他人不配合或是外在因素不允許之故。其實,這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夠安定,讓心隨著境界起舞的緣故。

法師引用憨山大師〈費閒歌〉中的一段:「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長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佛法,必須實修體證,如果,不能觀照五蘊身心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象,即便到深山靜坐,妄念依然紛飛、身心仍受外境所轉,一切不過是徒具形式的修行。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當我們了悟五蘊皆空、因緣和合的道理,對於佛所說的法,必當了然於心,努力修福修慧,否則福報用盡如同箭落地。學佛,是在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不著相布施,以無我的態度利益眾生,才是真正的佈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