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生活驟變,
媒體出現許多教導大眾如何獨處、安心之道,如冥想……等。
果毅法師藉此導入禪修的具體方法,
開啟一系列如何修行的〈禪坐共修〉開示。
如何獨處、安心之道,其實就是在學習心的獨立。
一般的芳香療法、冥想音樂、自然音效……等,
都有助於放鬆身心,也具備某種程度的療效。
但是,這些都只是禪修的前方便;
真正在精進用功、進入比較深的禪修時,這些反而卻會造成干擾。
*
佛法的修行,要離「心」、「意」、「識」。
佛陀教導我們,對於外境的認知與解讀,
源自於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
我們於其中認知分別,進而產生價值判斷。
喜歡的,總是貪愛、想要更多;
不喜歡的,則是想盡辦法擺脫、遠離。
這些樂受、苦受、捨受的跌宕起伏,
都是影響身心安定的原因,
如果缺乏正確的知見,便會陷入苦的循環中。
*
佛陀的許多開示,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守護六根,
如《雜阿含》1171經中,以六種動物比喻六根貪愛。
比如,狗在村落亂竄、鳥在天空翱翔、蛇常鑽入洞穴、
狐狸出沒墳墓、鱷魚潛伏水中、猴子嬉遊山林。
若有人養了這六種動物,該如何讓牠們無法恣意妄為?
「以繩繫故,終依於柱」。
*
果毅法師提醒大眾,
佛陀以「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
教導我們修行要用方法,將不斷向外覓求的六根收攝回來。
繩子就是觀照,練習清楚知道面對外境的種種覺受,
但不加追逐、執取。
*
經文中說:「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
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
這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的基本修行方法。
*
「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
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
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
果毅法師指出,
這段經文則是進一步說明貪求的、想要的、喜歡的許多感受,
無非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續的過程;
如果能夠斷開、放下前一念,
下一念就可以是不受慾望束縛、輕鬆、自在的。
而這,就是讓自己快樂的修行方法。
*
對於「四念處」的修學方法,
佛陀在許多經典都有介紹,
其中在著名的《中阿含‧念處經》不但有詳細的介紹,
在最後一段更清楚點出修學「四念處」的效果,
甚至「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
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只要老實修行,早上開始用方法,傍晚就會有進步;
傍晚用方法,隔天早上就能感受到修行的利益。
*
果毅法師說,佛陀這段開示給大家莫大的鼓勵和信心。
修行不假外求,以四念處的方法修行,
無論一日、三日、一年、三年,
只要把觀照身心的方法用上,
對於身心的安定和提升,必定有所體驗與進步,
也將更懂得如何與自己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