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18/11/11【禪坐共修】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開示

每月一次的禪坐共修開示,監院果毅法師依循聖嚴法師《禪門修證指要》的書中次第,接續著介紹永嘉玄覺大師的〈證道歌〉。

法師首先介紹〈證道歌〉的三個主要思想:

一、人人本具佛性,眾生與佛不二。

二、宣傳「無法」的禪法。

三、寄修禪於生活中。

而內容釋義的部分,則著重在與大眾分享「禪法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禪法所說的概念是否能為大家所用?」

〈證道歌〉中一開始寫道:「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一個證悟的人沒有什麼事情要做,沒有什麼東西要再學,也就是佛經中說的「所做已辦」。做到不除妄想不求真,實乃真正的絕學。「無為」是說,沒有什麼特別要做的。「閒」,是空閒。此處的「閒道人」,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心中沒有一定要學的、沒有一定要做的,但是為了眾生的離苦得樂,能夠全力以赴。

「不除妄想不求真」:「除」就是排除;「求」就是追求。追求本身並非不好,但是要看追求什麼,而且人往往因為追求不到,而感到痛苦。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在乎自己的得與失、好與壞,結果產生了比較、痛苦,這就是煩惱。其實,如果心中沒有自我,則不會有自我的貪、瞋、癡、慢、疑,也就不需要「除」,更不需要「求」了。

法師接續說道:「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是煩惱的根源,但「無明」的本質,其實就是佛性。人的身體是實在的存在,但隨著健康和不健康等的變化,我們能體驗到此身的幻化與無常。若能了解因緣法,在遭受病苦時,便能身心安住:面對它、接受它,進而轉化它、善用它。如此一來,就能超越有形色身,時時體驗到法身與空性。

佛陀即覺者,覺悟的本質為何?需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覺悟?法師舉例,聖嚴師父在〈禪與心靈環保〉書中提到《六祖壇經》說:「瞋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這並非是懶惰、不工作,而是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無煩惱的狀態,所以可以把放鬆安心睡覺。

法師另舉公案故事的例子:百丈禪師每日忙著工作,有一次弟子雲巖禪師問:「和尚每日這麼辛苦工作,是為了誰做?」百丈禪師說:「有一個人需要。」雲巖又問:「為什麼不叫他自己做?」禪師回答:「他無家活。」這也就是說,每天工作只是該做的本分,不是為自己爭取什麼。既然不為己求,做什麼事都自在。

還有一個有趣的公案:沙彌見到黃蘗禪師拜佛,好奇地問:「經中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那您為什麼還要禮佛?」黃檗回答他:「經中的確是這麼說的,但我是佛教徒,還是要經常拜佛啊!」沙彌覺得很奇怪,又問:「既然無所求,為什麼要拜?」黃檗就打了他一巴掌,沙彌被打痛了,頂撞說:「你好粗魯喔!怎麼打人呢?」黃檗又是一掌,叫沙彌別在這裡說粗說細,沙彌這才自討沒趣地退下去。這個精采的故事,指的是黃檗禪師當時不是為了求什麼而禮拜,只是做一個佛教徒,就該每天要拜佛。

我們來道場做義工,也可以練習上述這種精神,一點一滴地體驗「無我」的快樂,隨時練習沒有主觀為己的心,將心開放給眾生,才能生起慈悲心,體現「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最後,果毅法師以僧璨的〈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向大眾勉勵。何謂「揀擇」,即是分別心。我們要減少分別、對立的心,就會跟道相應。透過生活環境的歷練,觀念不斷的轉換,才能真正超越二元對立,讓心自由。

TOP